首页 / 旅游 / 正文

盐城之绿,为世界添彩!

盐阜大众报 2023-09-26 21:28:26 0次阅读

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金秋之约。


9月25日至27日,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办。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讲话中宣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牢记嘱托,盐城把高水平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滨海之变,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实践。

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交流盛会。


来自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地方政府、联合国相关机构、有关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企业、青年及妇女代表,聚焦“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分享推动滨海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及生动实践。


这是一场养眼入心的成就展示。

盐城有着“独一份”的生态家底,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和里下河地区广袤的湖荡湿地,是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类型最齐全、连片分布面积最大和保护层级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四分之一,湿地保有量占全省超过四分之一。城市颜值养眼,气质入心。


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2022年,在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情况下,盐城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在中国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跻身长三角中心区,盐城坚定绿色低碳发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空气更优、环境更美、生态更好。


守护万物生灵,促进和谐共生。盐城沿海物种数量约占到全国沿海地区的十分之一。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湿地,是位于全球九大迁飞区中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最为严重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的关键枢纽。


每年,全球庞大的迁徙候鸟群跨越山海,来此停歇、换羽和越冬,这里是黄(渤)海候鸟最大、最重要栖息地之一。这里,世界上最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是常客,是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连续7年观测到野化丹顶鹤成功自然繁殖,麋鹿保护区内麋鹿种群逐渐形成健康稳定的繁殖种群。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并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盐城之绿,为世界添彩。


滨海明珠

生态之美 缤纷多彩

9月25日至27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办,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这个中国东部沿海城市。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一个高含金量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何选择盐城?
这与盐城人多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坚守密不可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等“金字招牌”,盐城做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面绣”,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盐城经验。


长三角中心区的“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广袤滩涂、辐射沙脊群,这里是百万只候鸟和各类动植物栖息的家园。

这里是盐城,一座在黄海的潮起潮落中不断生长的城市。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通过审议,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明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护自然遗产而设立,根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申报成功的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自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已有14项自然遗产列入其中。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

拥有港口、机场等

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2022年

盐城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元

列301个同类地级市第15位

增速4.6%

江苏省第一

宁可晚开发、慢开发,也绝不留下发展败笔与遗憾——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盐城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严格保护起来。此举得到众多国际组织的充分认可。“盐城黄海湿地是我国第一个滨海湿地自然遗产,也是沿海发达地区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这说明我们的自然遗产地由西部、中部逐渐推移到人口最密集、城镇化速度最快、工业化密度最强的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盐城带了个好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黄海湿地研究院名誉院长章新胜说,盐城对湿地保护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有突出的全球普遍价值。


人口稠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

图片


\

暑去秋来,一年一度的候鸟秋季迁徙拉开了帷幕。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在滩涂上捕捉到了“鸟中大熊猫”勺嘴鹬觅食的场景,在朋友圈掀起关注的热潮。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将直播镜头聚焦盐城条子泥湿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卓越成效和生物多样性的神奇魅力。“鸟中大熊猫”勺嘴鹬一经亮相,线上网友、线下游客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上的重要驿站,每年大量候鸟在此过境、停歇进食、换羽、繁殖,为继续迁飞补充能量。在浩瀚黄海的滋养下,这里有着众多底栖生物、植物和昆虫,都是候鸟的美味佳肴。

专业调查显示
目前盐城已记录鸟类436种
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0.17%
已记录的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生物多样性)标准,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勺嘴鹬、丹顶鹤等珍稀濒危候鸟保护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城市内外,也是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市区新洋港河畔,鹭群从河道南侧的树林腾空齐飞,有不少翩翩飞翔后,停留在离人行步道仅10多米的绿化带里,丝毫不惧旁观的人们;

国网建湖县供电公司护线爱鸟志愿者小队,连续8年爱心接力,成功建立了一个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

在盐洛高速公路九龙口出口枢纽处,树梢上栖息的各种鹭鸟密密麻麻,车辆驶过,鹭群腾空,蔚为壮观;

……

鸟类是衡量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完整性和生态质量的指标性动物。市民用行动打造和谐环境,鸟儿用双翅选择栖息家园。湿地常润,城市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故事愈发精彩。


“后申遗时代”的盐城脚印


“新居”未交付,“业主”已入住。8月,位于沿海的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尚未完工交付,在工程腹地,一拨拨水鸟自由栖息、快乐觅食,成群的麋鹿懒洋洋地溜达。

这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岸带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项目结合周边对重点鸟类的保护需求,进行接近自然状态的改造和修复,初步恢复了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等原生自然湿地环境,营造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的栖息环境。

从政策引领到理念转变,进入“后申遗时代”,盐城扛起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责任,用一程程跋涉,换来一路路风景。

——成立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确保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成为全球生态领域学术界交流的年度盛会。

——加强与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合作交流,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城市联盟。

——在全国率先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

——积极推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政产学研”合作,成立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设立黄海湿地研究院,打造集应用型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于一体的智库平台。

——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吸引各界参与湿地保护。

……

从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再到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等等,如今,盐城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研究了一辈子湿地科学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深有感触。

图片
绿色示范

发展之“绿” 脉动强劲

绿色是盐城最动人的底色。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盐城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目标和任务,“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
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成为盐城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课题。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力量,让人感受到城市强有力的脉动。


以绿色生态厚植城市底色

漫步穿城而过的串场河畔,纵目远眺,明净深邃的天空,宽敞整洁的广场,花草掩映的公园……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抬头盐城蓝、四顾生态绿”渐成市民的生活日常。

2022年

在GDP增速全省第一的情况下

盐城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

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创新推行“河长+断面长+警长”“三长并举”模式。全市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由城到乡,人河相亲,水清岸绿。通过系统发力,再造河湖,不仅让一条条河流焕发青春,成为安澜河、美丽河,更是人水和谐的民生河、文化河。可喜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盐城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更加自觉,特别是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PM_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盐城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8月初,“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通过评审验收,“绿色盐城”有了明确的“生态身价”。

此次核算数据显示,盐城生态系统资产主要包括湿地、海洋、森林、草地、耕地、园地、城市绿地七类,总面积281.85万公顷。2021年,盐城陆海全域生态资产存量价值为19.92万亿元,供人类使用的和潜在的生态服务总价值9759.80亿元。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盐城正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


以绿色低碳破题发展之钥

绿色既是盐城最厚重的城市底色,也是盐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盐城抢得先机。

7月12日是第11个“全国低碳日”,盐城召开全市低(零)碳产业园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向海内外发出共建低(零)碳产业园的邀请函,全面启动产业园建设,动员全市上下勇当“开路先锋”,携手打造绿色低碳发展范例。

聚焦“双碳”目标、紧扣“低碳”发展、引领“零碳”未来。今年“新春第一会”上,盐城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破题之钥,推动绿色转型。低(零)碳产业园建设,标志着盐城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汽车开到笔直通畅的228国道上,沿着海岸线前行,一座座白色“大风车”擎天而立,巨大的叶片悠悠转动,绿色电能通过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盐城作为江苏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资源禀赋突出,拥有非常“6+1”比较优势,其中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为江苏这个能源洼地,带来绿色能源新赛道上的新优势。

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盐城绿色动能更加强劲。目前,盐城已与15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签署厅市共建协议。盐城市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为苏中苏北唯一。

一座“风光名城”冉冉升起的背后,是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

“十四五”开局以来,盐城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绿色能源、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碳”路前行,点绿成金。2022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其中,晶硅光伏电池片、组件和风电装备综合产能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全国第二。盐城正用绿色低碳的发展成效勾勒出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以生态合作引领开放发展

“申遗路线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以遗产地为主题,通过举办国际大会等形式,盐城找到了与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说,“申遗为城市探索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开放合作新路径。”

盐城黄海湿地的独特魅力跨越了国界和地域,吸引了世界目光。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

6月27日,随着最后一站德国的考察之行结束,盐城经贸代表团9天3国的经贸合作交流出访活动圆满结束。考察企业、访问友城、洽谈项目,从韩国到法国再到德国,盐城跨越山海“走出去”的步伐,在畅叙情谊、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建立“合作群”的跨国出访中愈发坚定有力。“减碳降碳”,是此次盐城经贸代表团在以先进制造业闻名的德国学习考察、洽谈合作过程中,所听到的高频词。盐城是中国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具有“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可提供丰富的绿能。每到一处,代表团成员都向德国企业介绍盐城的“风”“光”资源优势,向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税竞争力强的德国企业,发出“携手打造绿色电力、绿证交易先行区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邀约。

生态破题,经济落脚。生态与经济融合互动,已然成为加强国际经贸往来的有效路径。手握“世遗”这一金字招牌,盐城不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以中日韩“小循环”推动经济“大循环”,形成更大格局、更广领域、更多主体的协同互动,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发展互动上开展务实合作,将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图片
和谐共生

现实之问 实践作答

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胜势……面对这些全球滨海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个现实之问,盐城以生动实践坚定作答。

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独特滨海生态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诗和远方” 触手可及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着特殊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应。除了保护,如何合理利用亦是一道考题。

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名片的盐城,有着世界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也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这里有中国海域独一无二的大型辐射状沙脊群,规模之大,形态之特殊,世界罕见。雄奇壮阔的沙脊如何形成?勺嘴鹬为何钟爱盐城?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需要被关注、被发掘、被认知和被理解。围绕湿地的旅游开发,盐城建设黄海湿地博物馆、城市湿地公园,促进保护展陈、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

盐城围绕珍禽、麋鹿、勺嘴鹬、黄海辐射沙脊群等资源,打造特色主题馆,统一遗产地对外形象标识,设立世界遗产地门户网站,创建遗产地微信公众号。在文学艺术作品、科普读物、中小学地方校本课程教材、旅游指南和专业工具书中,体现盐城湿地遗产内容,发挥品牌“放大效应”。

守住绿水青山之“根”,打开金山银山之“门”。探索可持续发展,盐城精心呵护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盐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陆续开展湿地修复和退渔还湿工程,2022年盐城市已完成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公顷,位列全省第一。如今在盐城,“海、林、滩、鸟”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如诗画卷,引来世界关注,独特的湿地之美正以靓丽的姿容走向世界。


文旅融合 “全景世遗”

在东台弶港镇巴斗村入口处,一只巨型“文蛤”舒展彩翼起舞迎宾,“巴斗渔乡”四个大字缤纷秀丽。申遗成功后,随着生态保护的深入,大批候鸟群聚湿地,条子泥的名声越来越响,曾经的小渔村也跟着火了起来。

“海滨海鲜海风光,渔家渔村渔文化”让巴斗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中国第二批试点项目在此启动。

盐城聚焦“世遗”旅游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以“世遗”为龙头,高质量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道路。

在野鹿荡的观星帐篷里仰望星河灿烂,在清幽典雅的水杉木屋里静听林涛阵阵,在摇曳的乌篷船上看芦苇间嬉戏的候鸟……在盐城,既可欣赏黄海滩涂广袤壮丽,也能享受湖荡湿地绿意盎然。

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盐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域旅游,全力推进文旅融合,世遗效应不断放大,“全景世遗”逐步彰显。

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盐城加快构建“一廊一核三区四带”的全域发展格局。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依托麋鹿、丹顶鹤、勺嘴鹬“吉祥三宝”,联动黄海森林公园、长三角康养基地等资源,推出观鸟、赶海、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

加快推进“中部串场河文旅融合示范带”“西部湖荡非遗传承创新带”“北部黄河故道乡村旅游带”以及“新四军红色文化传承带”建设。

景区之外,聚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将对应文艺作品、文化符号和价值标志植入景区,让游客了解盐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动故事。以勺嘴鹬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盐小勺”,已成为盐城家喻户晓的文化IP,以此为主题孵化的40多个系列文创产品、2家盐小勺咖啡馆、盐小勺4D影院等文化消费新场景,已经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网红新热点。


自然教育 迸发活力

“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是哪个?白脸琵鹭、黑脸琵鹭怎么区别辨认?”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一场名为“走读自然遗产,呵护大美湿地”的公益讲座和爱鸟自然笔记研学活动在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候鸟天堂条子泥湿地举行,吸引众多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沉浸其中。

开发海岸湿地资源自然教育功能,是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上发布的《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之一。抹香鲸骨架、丹顶鹤、麋鹿、勺嘴鹬等珍贵标本组成的1000多件展品,大型数字沙盘、全息展演系统、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黄海湿地博物馆,走进馆内,如同打开了一本黄海湿地的百科全书:国际湿地城、黄海生态区、候鸟迁徙、淤泥质海岸、和谐共生等5个常设展厅以“候鸟家园”为主题,环环相扣地铺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盐城立足本地湿地资源禀赋开发丰富有趣的科普内容,鼓励多方合力、全民共享,打造“湿地会客厅”,家长和孩子们可以到博物馆学习世遗知识、探索自然奥秘,到博物园学习认鸟、感受湿地,让自然教育理念落地生根,迸发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展望2035年
这块太平洋西海岸亚洲最大的
广袤滩涂、辐射沙脊群
百万只候鸟和各类动植物的栖息家园
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河海安澜、碧水畅流
鱼翔浅底、鹤舞鹿鸣
候鸟欢飞、游人如织”的
美好愿景正变成现实


责编:王文



盐城老酒
盐城汽车客运站班次时刻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