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生
兴隆街道有一条幽深古朴的熙春巷,巷子里有户人家,一对年近古稀的夫妻,主人叫朱若愚,妻子叫冯雅琴。老朱中等身材,约摸1.70米,体型偏瘦,两鬓斑白,几多明显的岁月痕,方正的脸庞,高高的鼻梁上戴着一副镶边眼镜,精神而又气质儒雅。妻子显得年轻漂亮,身材苗条,得益于晨练健身,穿着 时尚得体,待人和蔼热情。书香人家,小孩在外地工作,退休后生活规律,清闲安逸。
他的祖父,早年毕业于国立齐鲁大学中文系,回乡办私塾,辛勤耕耘,播撒知识的种子,后来成为在隐蔽战线上的地下工作者,为革命、为抗日、为我党传递情报,掩
护伤病员,购买枪支弹药和紧张物品,营救了被日伪军逮捕的大批工农干部,包括营救抗日民主人士宋泽夫先生,把自己年仅16岁的小儿子送上前线,参加革命,妻子儿女们耳濡目染,都配合他完成任务,他舍小家为大家,把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为正义,为革命信仰,崇德明理,鞠躬尽瘁。优秀品质和家风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和影响着一家人,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乡贤,他的价值准则将为子孙后代所遵崇敬仰。
若愚先生的父亲英年早逝,他母亲在生活困难,非常艰苦的环境 下,仍把崇德明理,向善助人的家风传承发扬,称誉邻里街坊。老房东颜氏奶奶在年老生病的那段时 光,都是她悉心照料其饮食起居视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优良的家风是在家庭或家族长期繁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一种基因,是一种祖祖辈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活出来的优秀品质,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地代代相传,甚至可以说已经 融入到你的血液里。《易经》上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余殃。”家风它不仅仅是悬挂于大堂之上的文字,亦或是刊印成书的家训,更应该是体现于生活中的平凡具象和躬行实践,镶嵌于烟火岁月上的宝石珍珠,是人生历史长河中层层涟漪,朵朵浪花。
冯雅琴对巷子里几位年迈的老奶奶,经常帮助她们修剪指甲。韩奶奶先天残疾,腿脚不便,患严重白内障视力又差,腰椎又不好,难以 弯腰下蹲,剪指甲尤其是剪脚指甲 非常困难,她都是热心相帮。虽言小事,但也体现了助人为乐“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境界修为。
晨曦早操队近两年在吴教练的热 心组织下,每逢端午节和重阳节,去“老年颐养中心”开展献爱心公益活动,送礼物、打扫卫生、慰问演出、包粽子、理发、修剪指甲。她每次都主动参加,积极报名,一人承担帮助老人修剪指甲的任务。去 之前要准备把围裙、囗罩、锋利的 小剪刀和各种规格、功能的指甲钳,免洗消毒凝露,创口贴都要一并带上。老人们看到他们的到来,都非常开心,大多数是年过七旬的古稀、耄耋老人,等用温开水把手指和脚指都泡过了,然后她就坐在小凳子上,铺上围裙带上口罩,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动作娴熟, 一人一人地修剪手指甲和脚指甲。许多老人指甲有嵌甲,脚上的大姆指有嵌甲的话,因为指甲侧缘长入甲沟的软组织内,走起路来,钻心地疼,长期不处理,还会化脓溃烂,痛苦不堪,还有许多老人有灰指甲,手指上有,脚指上也有,真 菌作怪,甲床空空的隆起很高,长得厚厚的硬甲壳,还散发出异味。
有时候一不小心还会剪到肉上去,所以剪起来很困难,碰到这个情况,很多老人很胆怯,生怕剪到肉上,遇到这个问题,她都叫他们不要盯着剪刀看,把头侧过去,还要到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人那里修剪指甲。这件事不轻松,既要有爱心、细心,还要加上辣心(方言,谓胆大,勇敢)。
许多老人激动得眼含泪珠,对她说:“姑娘,太感谢你们,太感谢你了,你真了不起,有谁愿意做这件事呵,你品质高尚,不嫌脏,不嫌异味,不厌恶我们,你积善行德,必有福报。”
冯雅琴微微一笑:“老爷爷,没关系,那个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要 变老,我只是尽我所能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我们有时间会常来这里的。赠人玫瑰,手留余 香。我家先生常常引用孟子说的一句话告诉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颐养中心的主任和老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谢谢她们,目送着她们 早操队的一行人矫健快乐的背影慢慢地溶进流光溢彩,绚丽多姿的晚 霞之中。
记得纪伯伦说过“有些人快乐地施予,那快乐就是他们的回报;有些人痛苦地施予,这痛苦就是他们的洗礼。”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这就是优秀家风的延续、传承和发扬。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惟此,才能汇聚起家庭、社会、民族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推动国家繁荣富强中实现家庭兴旺,在实现家道兴旺中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强盛!
作者简介:周建生 1957年1月生 中共党员 大专学历 退休前盐城市盐都区秦南供销社经理
责编: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