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加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提倡的为文之法。近读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夏文瑶散见于《盐城晚报》《阜宁报》和阜宁文艺等媒体的三篇散文:《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年那月那条街》《小镇的钟摆运输》,觉得作者颇得袁枚之道。
先声夺人
“我和先生结婚那会,先生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到大哥、大嫂时,‘咦!大嫂呢?’”
“深圳有深南大道,北京有中关村,武汉有汉正街……”
“大秦铁路上从大同开往秦皇岛的都是满载煤炭的列车,返回的都是空车,被称为‘钟摆运输’。”
以上分别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年那月那条街》《小镇的钟摆运输》三文的开头。
新媳妇进门,向其介绍夫家成员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情,而大嫂却“不见”了。“‘咦!大嫂呢?’”是不是先卖个关子不知道,反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写的是苏北小镇的一条小街,却以代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南大道、标志科技创新活力的中关村和反映商品经济魅力的汉正街起笔,让读者产生无尽遐想。
“钟摆运输”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让其与小镇老年人在往返子女家的路上重去空返产生交集,正如有读者坦言:先麻烦度娘才接着读。
明代布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写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在抖音、小视频之类盛行之时,欲让人读你的文字,当然可以娓娓道来,但耐心无疑会让许多读者流失,经常看到一些本来写得还不错的文章,点击量却少得可怜,可能就有“先声夺人”之缺的原因。夏文瑶的这些开头,肯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悉心设计,落笔即凸起,令人见字思卒读。
勤抖包袱
先声夺人,如同百米赛跑起跑占了先。但是,欲满足读者“不喜平”的意愿,还需要作者费点思量。小说可以虚构曲折的情节,剧本可以设计吸睛的冲突,在生活真实的桎梏下,散文的铺陈剥夺了小说或剧本那类的自由。那么,作者就束手无策了吗?显然,夏文瑶没有坐以待毙,而采用类似于相声那样以抖包袱来带节奏。
且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包袱:“大嫂的名字叫陈方。曾经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温柔又善良……’感觉大嫂就是那个小芳。”“没‘十三拳高’的大嫂,在我心目中堪称郑海霞。”“作为妯娌,‘一把抓’的大嫂多么地白富美?”村姑“小芳”,曾是一代人小鸟依人的记忆,与年已花甲的作者生活经历十分契合。包括把矮小的大嫂比喻为身高2米03的中国女篮著名中锋郑海霞,也有作者成长年代的痕迹,现在人记得的大概是韩旭、李月汝、张子宇……“大长腿、白富美”,则是时下流行的女性专用褒义词,作者没有完全沉湎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借用“白富美”赞美嫂子,洋溢出满满的时髦。
再看《那年那月那条街》。“‘万元街’只是她的外号。外号叫顺、叫久了人们竟不曾记得她有过这么响亮的大名。”“万元户和万元街以其独特形象留在沟墩乃至阜宁人的记忆里,他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传播的本质是重复。原来叫“农民街”的,由于“外号叫顺、叫久了”,“万元街”成了瓦匠手里的砖头——后来居上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比如作者生活的阜宁县有位著名的喜剧演员董振林,因其经常扮演一个叫“二才子”的角色,以致许多人一提到“二才子”都知道,再问二才子叫什么名字,有的人要想一想,有的人则像作者关于“万元街”下一句描写那样,“他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你看,这包袱抖得恰到好处吧。
还有《小镇的钟摆运输》中,“我傻傻地问大爷鸡蛋是怎么放进矿泉水瓶里去的?大爷神秘一笑说:‘不告诉你!’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把鸡蛋放进去的。”“我把这症状告诉闺蜜,闺蜜说:确认过了,就一个字‘闲’”。前面一个包袱抖开时,有的读者可能也在想“怎么放进去的?”后一个包袱抖得相当流行,闺蜜以刻薄之怼体现相互之间友谊的牢不可破。
这一个个包袱,或巍峨,或奇崛,自然雕琢出“不平”,无声中引导着读者视线的起伏。
止而有术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鸿篇巨制,也会如苏轼所说“止于所不可不止。”如何“止”?止得让读者在“不喜平”中收住视线,夏文瑶亦颇为讲究。
“大嫂的骨灰埋在老家田野的尽头,是她小的时候挑猪草才会去的野外,那里灯火寥落,然而,我却常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这个收笔,活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为文章的最后一处隆起,完美地照应了标题。
“无论经过多少年,人们心中依然记得那个春天,那个‘风流清香、绿草满汀’的春天,记得从春天的原野走来,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万元街人。”《那年那月那条街》是这样打住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发言;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开唱:“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在《那年那月那条街》的春秋里,“春天”被赋予了“改革开放”的含义。知晓个中三味的作者,在短短的结尾中连用三个“春天”烘托万元街,意韵立马耸立。
《小镇的钟摆运输》的这种结尾:“她们携爱奔走在去儿女家的路上,无问满空,甘做钟摆,铺就一段段快乐的旅程,一路风景,一路欢笑。虽苦犹甜,看似空手而归,心里满载的是无边快乐和幸福。”传神之笔当数“无问满空,甘做钟摆”八个字,一方面与题目无缝链接,另一方面让接下来的“快乐和幸福”具象,不经意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散文易为出圈难,艺无止境贵有恒。愿夏文瑶“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魏正加,男,1958年出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文化专家人才智库专家委员。长期在国家电网系统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和摄影创作,1984年在《新华日报》发表杂文处女作《如此考证》,网络微小说最高点击量78万多。现在一家中国500强企业从事文化、融媒体工作。
责编: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