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加
“遛弯呢?”
“早。老节目啦。又要出差?”
“是的!”
早晨,正在小区外习惯性地散步中,一位拽着大拉杆箱子的小伙子和我打招呼。
目送这位同事后,想想自己已过花甲的岁数,还有比例不断增加的白发,人家用这个与“老”挂钩的“遛弯”再正常不过了。其实,我一直试图与“老”若即若离。
正确看待微信。微信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了很多便利,非常好。首先是“朋友圈”。有位同事在饭局上初识一位点头之交,互加微信后每天会看到他在朋友圈推送50条以上的信息,烦死了,没过几天就屏蔽了。朋友圈就是一个公共场所,狂轰滥炸朋友圈与在大街上、马路边喋喋不休、大吼大叫有什么区别?干这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无所事事的老人,不然哪来的时间呢?其次是“微信群”。微信群特点是贴近性,就是推送的内容应该与群内大多数人相关,如果你每天都要在群里推好多条仅仅自己认为重要、与其它人无甚关联的信息,即使生理年龄未老,心理年龄也老了。还有说出来可能年青人要发笑,一位在朋友圈里说,今年很忙,不能及时浏览和点赞你的信息,请谅解;一位在群里说,身体不好要住院,不能天天发照片给大家了,抱歉。真是“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了。
有一次,一位同事问我在经常喝酒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身材管理和心理上看不出年龄的。我坦言,要有专业,在深耕专业的基础上一专多能。这样,你就需要学习,精神上丰衣足食是最基础的。因为有自己的事业,无暇多管闲事,不做国际问题专家、战略家、军事家、组织部长、养生专家、风水大师之类。尽量少看视频。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主要与文字打交道,1995年开始纸和笔逐步被屏和键取代,目前除会议记录、工作调研和新闻采访外已不再用纸笔,但因编、写文稿每天有大量的时间仍然是盯着屏的,眼睛渐渐老花到超过250度。为了尽量迟缓老花程度,早已基本不看电视了,其它如视频、抖音之类能不看的不看。经常有手机服务商打电话给我要免费赠送流量,我一律谢绝,因为不怎么看视频,现在的基础流量足够了。对方听后,比较认同。
敬畏三尺讲台。1983年第一次站上成人教育讲台后,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讲一些业务课。开始多数是坐着的,后来几次听余世维、郞咸平、刘光启的课,看他们都是站着的。有一次郞咸平讲课时边上放了一张沙发,他说因为赶航班有点累,实在吃不消就坐一会。当时有点不理解。直至听一位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讲课时才明白,他认为除非年龄太大的人,没有特殊情况都应该讲着讲。自此,我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站着讲,有的课程三个小时中途仅休息15分钟,不管我讲得如何,起码这三个小时的站功让那些听众,特别是一些才走出校门的人还是要高看一眼的。去年有一次三个小时内连一口茶都没喝,有人课后说“真不容易。”
一个人老是必然的,只要经常问问自己“老了没?”我想“老的指数”一定会低一些,对别人的干扰会少一些,自己幸福指数也会同步高一些。
魏正加,男,1958年出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文化专家人才智库专家委员。长期在国家电网系统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和摄影创作,1984年在《新华日报》发表杂文处女作《如此考证》,网络微小说最高点击量76万多。现在一家中国500强企业从事文化、融媒体工作。
责编: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