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冰点新闻”也能5000+

原创中国网络资讯台 2023-10-28 11:12:24 0次阅读

魏正加

一条16年前的新闻,笔者今年9月19日以图片形式在微信朋友圈传播,因华为手机可同步将图片转换为小视频发送,顺手操作了一下,其点击量出乎意料地达到5300多,不由想起“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湘江评论》,从第二期起开印的就是5000份。当然,此5000+非彼5000也,但《中国青年报》有著名栏目叫《冰点》,就是把若干年前的某事件挖掘发表,为有别于时下的“热点”新闻,谓之“冰点”。这个5000+,当在“冰点”之列。将旧闻适时挖掘成“冰点”并成为热点,是一个合格记者的基本功。

这个“冰点”是什么呢?它与用于太阳能发电的硅料相关。由于2007年以前我国还不能大规模生产,硅料基本上从外国进口,价格高达每公斤400多美元。2007年,协鑫集团旗下的江苏中能光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拉制出第一炉合格的12对硅棒,打破了外国人的技术垄断。此后,协鑫不断扩大产量,硅料价格因此逐步下降,最低时只有50多人民币一公斤。正是由于中国人取得了技术突破后,取之不竭的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才日渐下降,直到目前与燃煤发电拉平。这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太阳能发电和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也减轻了国家财政对新能源发电补贴的负担,更是对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努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不断增加的太阳能发电的作用至关重要。10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9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1-9月,太阳能发电累计新增装机52.6吉瓦;截至9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6亿千瓦,同比增长28.8%。9月份,全国火电、风电增速放缓,水电、核电降幅扩大,而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增长幅高达18.9%。如果将这个冰点新闻整理出来,既让世人了解协鑫人的历史功杰,也会激励协鑫人在薪火相传中奋进新征程、在踔厉奋发中谱写鑫篇章。关键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那年生产出第一炉合格产品的日期是9月19日,这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当笔者想起我国刚投入商业载客飞行不久的9.19大飞机后,觉得切入点有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向9.19大飞机颁发适航证,就选择了2022年9月19 日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2023年8月4日,东方航空两架C919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同日共同执行“上海虹桥-成都天府”航线。8月4日,与9月19日相隔时间不远,“双机商业运营”使不少国人的神经还在兴奋中。于是,笔者计划在2023年9月19日这个仍然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发一次朋友圈。

接着,就着手寻找当年的经典照片。第一张是项目2006年6月21日开工的照片,掌握成熟技术的外国企业建设一条年产1500吨硅料的生产线一般需要24个月,而这张照片告诉人们协鑫只用了15个月不到的时间,特别能引起当年参战者的自豪;第二张照片是第一炉12对硅棒拉制成功的镜头,画面上出现几位头戴安全帽的人,都是功勋人物;第三、四张是二、三期工程投产的照片,表示协鑫成为世界硅料产量冠军的进程。

照片确定后,就是文字的组织。在长期的朋友圈发圈词创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几个规律,一是不能长,尽量控制在百字之内;二是要通俗,专业的东西要翻译成大多数人能懂的文字;三是引人入胜,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字技巧。根据这个原则,我写出了共88个字的发圈词:“9.19,你以为我说的是大飞机吗?不!那是2007年9月19日,协鑫拉制出第一炉12对棒多晶硅,自此多晶硅价格由近500美元一公斤逐步下降到50人民币一公斤,取之不竭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才与燃煤发电拉平。”

9月19日上午推出后,有位叫“弘农杨子”的评论道“是硅产业里程碑事件”。一位叫“背影”的说:“这是谁留的照片,有些珍贵啊,想起那时候的奋斗岁月,再也回不来了。”“乔安程”则发问“谁能认出几个人?”“飘雪”立马回答“哪个不认识”!“弓道0224”回复“老板,蒋总,吴总”。目前正在内蒙古包头协鑫颗粒硅项目奋战的刘晨则调侃道:“后三张有稿费么?”看到这些热火朝天的评论,笔者暗忖,冰点不冰,足矣,无愧于当年那几张《记者证》。

仅凭籍籍无名的笔者一人的朋友圈,这一旧闻就能获得5000多点击量,如果是其它平台呢?因此网络大V有相当价值不无道理。

 

魏正加,男,1958年出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文化专家人才智库专家委员。长期在国家电网系统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和摄影创作,1984年在《新华日报》发表杂文处女作《如此考证》,网络微小说最高点击量76万多。现在一家中国500强企业从事文化、融媒体工作。“冰点新闻”也能5000+

责编:王文

盐城老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