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加
“哎哟,点击量78万多……”7月7日,一位新接交的“90后”浏览我的朋友圈,看到2023年6月6日我的一篇网络微小说后,一脸惊奇。自1984年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杂文《如此考证》,到目前打理《协鑫人》报副刊,不知不觉已经与副刊打了40年交道。40年间,无论表扬人时写新闻,还是抨击时弊写评论,都离不开“政治正确”,拿捏好度十分讲究。惟有抒发情感时写点文学作品,虽然也要考虑主旋律,但相对而言空间比较大,快乐之至。
1982年,教我们写作课的是后来任江苏省作协评论组负责人的黄毓璜先生。一次他课堂上点评时说:魏正加,你如果是名人的话,这篇写父亲带你下馆子的作文完全可以发表。正是这句话,鼓励了我走上业余文学创作之路。1985年,我创作的第一篇微小说《选址》,分别被《江苏电力报》和《华东电力报》在副刊头条发表,喜不胜言。
1986年底,我到《江苏电力报》做记者、编辑,也参与副刊“三和弦”的编辑。这其间,向先后主持“三和弦”的徐其三、鲍冬和老师学习了许多文学创作和副刊组稿、编稿方面的知识,对自己后来的文学创作帮助很大。《华东电力报》曾发表过我的一篇散文《红彤彤的辣椒深深的爱》,说的是我爱人从不吃辣的外地嫁到阜宁后,为了满足我的口腹之欲,不久即入乡随俗地在秋天自己做起了辣椒酱。一片深情,溢于言表,以致后来王银珍、李德福等《华东电力报》的人一看到我,就以这篇散文调侃几句。
1999年初秋,《中国电力报》为了办好“茅草地”副刊,在昆明召开座谈会,从杜文娟、傅玉丽等小说、散文大家的交流中受益匪浅。其间,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回来,写了一篇《与“施特劳斯”合影》发表于《江苏电力报》“三和弦”。
随着与副刊、副刊人打交道和学习机会的增多,我的文学素养似也有所长进。这里仅以2019年为例:2019年6月23日,《盐城晚报》“登瀛”副刊发表了我写孙女子的散文《童言有智》;2019年第4期《当代电力文化》杂志“茶余”副刊,发表了我写的叙事长诗《红色信仰和绿色使命》,以文学手法呈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当时惟一的民企副理事长单位——协鑫集团的前世今生;2019年第五期《脊梁》杂志,发表了我的三篇微型小说《标准》《微信》《归》,以另一个视角反映了能源从业者的生活。近些年来,以网络微小说为主,我每年都要发表40-50篇作品,酝酿寻找灵感和精心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次自得其乐的旅行。
2018年,协鑫集团的《协鑫人》报由杂志版改为报纸版后,每周一期,期期有副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篆刻、剪纸等体裁的作品丰富多彩。记得有一次参加《国家电网报》和《亮报》的会议,有一位代表交流时论证“副刊不副”时说过:《申报》早已香消玉殒,然而《申报》副刊发表过鲁迅等大师的若干作品依旧光芒四射。我以这种态度办副刊,不亦乐乎。目前写散文的多,写小说的少,2021年收到一位初写小说的作者稿件,先后改了三稿,但都是只提修改方向,不作具体文字的修改,最后终于发表。作者认为从三易其稿中掌握了小说创作的一些要领。今年春天,浏览协鑫旗下上市公司一位品牌与公共关系中心副经理的朋友圈,看到其到女儿留学国家游览时发的几篇简短实录,立即约稿,后来写成《细节上的微创新》一文发表。7月8日,这位作者专门到编辑部找了一本《2023年<协鑫人>报合订本》回去,看看以前副刊发表过哪些作品,准备多创作几篇。此时此刻,我觉得每编辑发表一件作品,对于作者是“心头肉”,对于我是“助产士”;每推出一位新作者,对于作者是丰富工作和生活,对于我是乐见其成。
魏正加,男,1958年出生,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企业文化专家人才智库专家委员。长期在国家电网系统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和摄影创作,1984年在《新华日报》发表杂文处女作《如此考证》,网络微小说最高点击量78万多。现在一家中国500强企业从事文化、融媒体工作。
责编:王标